6/17/2019
(圖/茶席演藝活動實況-許耿修主任及臺中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協會創會長郭元瑾品嚐茶藝)
『器蘊茶味-茶器特展』由臺灣陶藝學會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籌劃,結合臺灣茶藝文化學會共同辦理的茶與器主題盛會。除了展出會員們精彩作品外,同時於6月15日上午舉行開幕典禮,當場並邀請專業司茶人,以陶藝家個性化茶具舉行茶席展演,讓臺灣陶與茶有精緻的互動平臺。

工藝中心主任許耿修於開幕式致詞表示,隨著人類生活的逐步文明化,工藝型制也越發精緻。茶文化之發展歷程,足以顯現出茶具與茶文化之關聯性與不可切割。茶文化之變革,相對影響各時期茶具型制衍變,亦導致出各種不同飲茶形式,也反映不同時代經濟發展與文化價值。相信經由這次的茶陶文化展演活動,讓臺灣茶界與陶界激盪出值得省思的議題。

為了深化展出的理論底蘊,在學術領域方面,主辦單位於6月14日舉辦「臺灣茶陶文化學術研討會」以及6月15日下午「茶與器論壇」。研討會以茶與陶的文化議題,透過邀稿及投稿形式,舉辦論文發表,發表內容深入涵蓋茶文化及陶藝範疇。而「茶與器論壇」則由臺北分館許峰旗館長主持,透過三位陶藝專家(游博文、呂嘉靖、李幸龍)及三位資深茶界專家(羅英銀、廖紹惠、曾志成)對談,針對器的特質與茶的特性,兩者密不可分之要素,深度交鋒論述,與現場觀眾亦有精彩觀念互動。

茶的出現早期乃為藥飲,隋唐因佛教興盛,茶湯轉化為一種修身養性的飲品,以茶葉投入釜中加料熬煮,後盛碗飲之。煮茶方式延伸出煮茶鐵釜,襯茶色之密瑟青瓷茶碗便是特色。宋代點茶法形成,茶團碾碎成粉於黑色茶盞,改以熱水沖注、竹筅打乳白泡沫飲之,成就天目碗不凡身價。明朝廢團茶興散茶,茶型態驟變,以小壺泡功夫茶,造就宜興紫砂璀璨風華。

70年代的臺灣,適逢經濟起飛,順勢帶動文化藝術風潮。此時臺灣的茶界興起了茶藝品茗風氣,並開拓了製壺及賞壺、玩壺的陶藝市場。出現了許多活潑且具張力的陶藝家,藉由茶壺的製作,將實用性與藝術性帶入茶器具創作,打造另一股引領臺灣茶文化的新氣象。

本次展覽透過主辦單位的努力,跨界連結陶藝界與茶藝界,除了展演也有豐富論述,期許可以看到茶與器文化認同與肯定的文創價值,提升茶陶文化精緻人文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