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陳三五娘》之〈拋荔枝〉由左至右為文化資產局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傳習計畫藝生王台玲飾演、藝生簡郁庭飾演)
國寶現身,再現傳統!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的「戲苑‧遊藝-打開古藝大宅門 遇見國寶看戲趣」系列活動於107年4月15日起熱烈豋場,記者會特別製作大宅門意象,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施國隆局長打開大宅門,國寶藝師帶領傳習藝生依序走出,展現傳統藝術代代傳承,進而承先啟後、生生不息的意義。同時古蹟代表以及傳統藝術專家學者、文史工作者也應邀出席,並與文資局局長共同宣示活化文化資產,尋回常民記憶的決心。
是否常回想起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古早的生活記憶,小朋友們在廟口戲棚下追逐玩耍,阿公阿嬤帶著板凳到戲棚下看戲,那是農業時代臺灣人們最重要的娛樂活動,不但看了好戲,也有更多實際的人際交流。為了能讓民眾可以感受前人的生活足跡、人文美學與在地記憶,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舉辦了「戲苑・遊藝--打開古藝大宅門,遇見國寶看戲趣」系列活動,透過「戲曲表演」、「古蹟導聆」、「講座體驗」等方式帶著民眾穿越時光隧道,重新感受傳統戲曲之美與台灣獨有的古蹟形貌。
「戲曲表演」部分,將連結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進行傳統表演藝術推廣,內容集結國家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歌仔戲、北管戲曲、亂彈戲及南管戲」保存者,即俗稱「人間國寶」的廖瓊枝、林吳素霞、潘玉嬌、莊進才國寶藝師以及漢陽北管劇團、合和藝苑、慶美園亂彈劇團、薪傳歌仔戲劇團等,長年參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傳習計畫」所培訓、指導的傳統戲曲藝生及演員,演繹《陳三五娘》、《走三關》、《韓國華》、〈斬瓜〉、〈放雁〉等精采經典折子戲作品。
「古蹟導聆」、「講座體驗」部分,安排國內文化資產及傳統藝術表演界的專業學者及文史工作者共同參與,包括:臺中教育大學林茂賢副教授、宜蘭在地文史工作者林奠鴻理事長、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鄭榮興教授、國立交通大學羅烈師副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林會承副教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李乾朗教授、薪傳歌仔戲劇團團長張孟逸老師等。透過他們專業精闢的剖析及分享,深入了解古蹟生活群落、宅院文化、傳統藝術等,帶領大家進入時光隧道,體驗前人的人文風華及生活記憶,並以輕鬆活潑的方式,讓古蹟建築與生活「零距離」!
除了與古蹟地景、節慶時令、文化背景做結合外,這次也安排貼合傳統藝術表演及歷史古蹟場域的場景氛圍,讓舊時的記憶成為當下的感動。首場的宜蘭二結王公廟-「那一年的戲棚腳」,現場不但重現古早情景、營造古早廟會野台戲歡樂慶典氣氛,同時運用在地的濃厚歷史空間氛圍,妝點北管傳統藝術特色,勾勒舊時生活記憶。第二場新竹北埔慈天宮-「時客尋味的老記憶」,呈現客家常民的生活文化、食文化、廟會文化等,讓參與民眾充分感受客家常民的文化特色,進而認識客家傳統文化的深厚蘊涵。
第三場次為了重現舊時代文人邊看戲、邊品茶的景象,在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場次設計了「大宅門裡的風華絕代」,我們以茶顯樂,以樂映茶,讓參與者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的交會領略傳統藝術之美。最後,板橋的林本源園邸所演出的《陳三五娘》,將扣合劇情場景與情節,安排了「賞燈、看戲、遇見愛」,周圍陳將設燈籠,展現團圓美好之意象。
文資局施國隆局長表示,保存文化資產是對臺灣這塊土地、人民生活智慧積累的尊重與珍惜,也是建立自我文化認同的基礎。文化部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於98年起登錄廖瓊枝等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至今已完成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計17項21案;這些人間國寶窮其一生,就是要讓文化藝術延續生命,因為傳統藝術除了本身所凝聚的豐厚文化根基之外,裡面所反映的生活理念、審美感情、文化特色,可以視為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而它所汲取的精神又是觸發現代人心靈的良藥,所以其價值與意義是深遠流長。此外,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有其得天獨厚的豐富文化資產,在歷史演進過程中,也留下許多珍貴古老的文化資產及生活記憶。文資局期待民俗文化、傳統藝術與古蹟建築能借由本次系列活動所觸動的對話,與民眾能有更深度的體驗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