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2018
(圖/張金蓮的最新纏花創作「綠精靈」)

傳統習俗在除夕圍爐年夜飯之前,下午得先準備供品祭神祭祖「辭年」,供品中必有兩碗白飯,飯上插一對用紅紙剪的春字,就是飯春花,具有「歲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的吉祥寓意。飯春花最早是廟宇供桌香案的裝飾,漸漸被民間廣泛使用於年節祭祀習俗,後來庶民又改良以絲線纏繞製作成精巧春仔花,成為婚嫁儀式時女眷配戴的髮飾。從事纏花(春仔花)創作設計多年的張金蓮老師,為了讓纏花技藝能夠廣為大眾所認識並傳承下去,持續開發創新,把春仔花做成高雅纏花胸針、項鍊、耳環、領帶夾等,讓纏花從供桌走向時尚。

在宜蘭傳藝文化園區的東方纏,可以欣賞到張金蓮豐富多元的纏花創作品,有大型的新娘頭花、精緻的項鍊胸花、適合男士搭配西裝的纏花領帶夾、甚至還能製作成大型纏花立體畫裱框成為藝術品。張金蓮說,纏花真正是一門「慢工出細活」的技藝,最主要工法就是纏繞,必須靜心、耐心,呼吸調勻近乎禪的境界,不疾不徐地絲絲均勻相疊,才能細密地纏裹包覆紙片並呈現絲綢般光澤,展現刺繡立體化的精緻之美。纏繞技巧說起來容易,實際做起來一點也不簡單,好比說一朵只有掌心大、具有六片捲曲花瓣的繡球纏花,足足得花上張金蓮三天時間,用掉2千多公尺的絲線才能完成。

張金蓮表示,很多到訪傳藝園區的年輕遊客都不知道纏花(春仔花)的由來,但是對於纏絲工藝的DIY體驗還有纏花髮夾耳環等飾品很有興趣,覺得兼具古典與創新也是頗具特色的伴手禮。為了讓更多遊客認識纏花技藝,張金蓮和工作夥伴每天都會親自展示纏花工法讓客人觀賞,在配色與設計也下了不少功夫。「我最近就選擇蕨類為主題創作了綠精靈系列作品,因為蕨類已經存在地球上四億年,具有強韌生命力且形體饒富曲線,是非常美的植物,也希望纏花工藝可以傳承下去,像蕨類一般恆久存在。」張金蓮專注纏花的創作與轉型,希望讓更多國內外人士認識纏絲工藝,就像看到套娃飾物會聯想到俄羅斯、看到湘繡聯想到中國,期盼未來看到纏絲工藝就會聯想到臺灣,這是她的最大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