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 TIDF提供:遺孤劇照(ORPHAN))
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本週六(3/31)啟售套票,今日搶先曝光「憂傷似海:東南亞真實之浪」單元精彩片單。該單元邀請前鹿特丹影展選片人葛江.祝鴻(Gertjan ZUILHOF)共同策畫,囊括印尼、泰國、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共35部精彩作品,堪稱台灣影展有史以來最大的東南亞專題。
本單元除了放映菲律賓大師拉夫.迪亞茲(Lav diaz)近11個小時的史詩鉅作《一個菲律賓家庭的演化》(Evolution of a Filipino Family )外,也有泰國第一女導演之稱的萍帕卡.托維拉(Pimpaka TOWIRA)、菲律賓獨立動畫教父羅克斯李(Roxlee)與當代最重要印尼導演艾德溫(Edwin)等重要作品,同時也將帶來如柴魯恩.尼薩(Chairun NISSA)、何宇恆等獨立電影運動的先鋒的影像創作,期望透過東南亞不同年代與地區的優秀作品,建構出東南亞的創作群像。
擔任二十多年鹿特丹影展選片人的葛江.祝鴻,足跡遍及東亞、東南亞與非洲等地,以親身接觸電影社群,網羅各地優秀創作。對葛江來說,東南亞總帶給歐洲人熱帶天堂的形象,但親自走過一遭,才發現每個社會都有其必須面對的歷史與傷痕。
「憂傷似海:東南亞真實之浪」單元的35部影片時代橫跨近15年,有大師經典亦有新銳之作,除了紀錄片,更含括錄像、實驗和劇情片等跨類型作品,這些深具才華的影像創作者們,在受壓迫與限制的環境裡,透過敏銳的「紀錄片思維」,或觀察、或揭露、或隱喻東南亞複雜的文化景況。葛江表示:「單元雖以憂傷為名,但並不代表這些作品都有著讓人落淚的悲情,而是為了標記創作中面對真實毫不迴避的誠摯想法與感情。」
亞洲最具知名度的菲律賓導演拉夫.迪亞茲(Lav DIAZ)以史詩級長片著稱,作品多描述菲律賓在政治與社會領域的現況與鬥爭,在國際影展也獲得多項獎項,本屆TIDF將放映長達近640分鐘的經典之作《一個菲律賓家庭的演化》(Evolution of a Filipino Family),該片以黑白鏡頭凝視一個菲律賓家庭橫跨十六年變遷的動人故事。
當代重要菲律賓導演卡文(Khavn DE LA CRUZ)與菲律賓獨立動畫電影的大師羅克斯李(Roxlee)亦在群像之列。前者的作品《飄散空中的餘燼》(Alipato: the Very Brief Life of an Ember)對焦馬尼拉不堪的角落,描述成群的孩子如何在其中結黨成派只求生活,後者的《吶喊在馬尼拉》(Manila Scream)、 《推車的人》 (Yours Trolley)與《綠搖椅之夢》(Green Rocking Chair)以紀錄片刻劃菲律賓社會的底層生活,三部作品也將於TIDF與觀眾見面。
除大師外,專題也收錄了菲律賓兩位女導演的短片作品,以女性視角關注國家傷痕。米娜.克魯茲(Mina CRUZ)自導自演的《輪迴》(Recurrencia),以極具實驗性的影像風格,講述二戰時馬尼拉大屠殺的記憶在女人身體輪迴。安娜.伊莎貝拉.瑪圖緹娜(Anna Isabelle MATUTINA)的《遺孤》(Orphan)則用玩具人偶反映在菲律賓總統杜特蒂緝毒行動下,父母被警察殺害的孤兒心聲。
印尼作品多對焦政治議題,嘗試在作品中面對歷史真相與訴諸言論自由。當代最重要的印尼導演艾德溫(Edwin)以《瞎豬想要飛》(Blind Pig Who Wants to Fly)記錄印尼華人受迫處境,該片因其敏感議題,也遭印尼當局禁播。直至多年後,印尼新銳女導演柴魯恩.尼薩(Chairun NISSA)欲檢視電檢制度,艾德溫便將遲遲未送審的《瞎豬想要飛》送往電檢局,協助尼薩完成《電影剪查》(Cuts)一片。該片以強而有力的紀錄片行動,直接挑戰電檢制度,除了《瞎豬想要飛》的電檢過程外,兩部揭開印尼大屠殺史實的重量級作品《殺人一舉》與《沈默一瞬》電檢過程亦在本片現身,讓觀眾得以一窺過程的冗長與系統內的各方角力。